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程红兵

所谓的专业化几乎等于是教育自我封闭最好的借口、最顺当的理由。

教育均衡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政策,让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是政府和名校致力实现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

1994年中国基础教育诞生了第一个集团学校——上海市建平教育集团,用优质的建平教育资源带动更多的薄弱学校,改变局面,赢得发展。成功之后,在浦东新区全面推广。20年过去,国内许多地方都采用了这样一种模式,或兼并薄弱学校,或创建新的分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现在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上海市教育均衡化主要的政策策略。

2005年前后上海市浦东新区创新了一种新的模式——委托管理,由政府委托一个教育机构管理薄弱学校,委托“上海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管理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市东沟中学,从此开启了一种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崭新模式,政府管理教育,机构负责办学,第三方评价学校。这一举措影响很大,已经成为教育部推崇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对于推进教育均衡化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我们既看到了上述两种模式的积极意义,也日益清晰地看到它的问题所在。

第一种模式:集团化办学,从简单的校名粘贴换取老百姓的认可,到复制名校办学经验,让更多的老百姓认可、接受这些学校,进而形成更多的优质学校。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一是学校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复制名校经验,既发扬了名校的长处,也继承了名校的明显弱点——热衷于追求分数升学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特征。第二种模式:委托管理,委托教育机构办学,引进成熟的教育办学模式,引进成熟的管理经验,引进成功的教学方法,改变薄弱学校的薄弱局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但委托管理更多的是“老人管理”,教育机构基本上是所谓成功的教育人士承办的,而成功的教育人士,基本上都是过去的成功人士,也就是说,委托管理几乎就是委托退休老校长、退休老教师来管理学校,他们既带来一段时间的教育成功,也带来老人治校的缺憾,面向未来也存在着较大的隐忧。

上述两种模式还有一个突出的共性特征:都是在教育内部的资源循环,输入与输出都是在教育内部进行的,权且称之为教育内循环。教育内循环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内循环的问题:内循环只是教育资源的内部调剂,内部周转,内部挖潜,内循环没有真正产生资源增加。内循环往往是同质循环,不能有效地产生新质资源、异质资源。内循环依然是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的办学,无论是集团化办学,还是委托管理,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接受教育局的一元化管理,校长基本上都是教育局长任命,客观上都必须接受教育局的管辖,校长不可能与教育局局长“平起平坐”,校长的主体意识很难真正建立起来;新老校长长期以来接受教育局的管辖已经成为习惯,主观上根本不敢、也几乎没有意愿与教育局“分庭抗礼”;那么所谓的学校自主办学几乎就是一句空话,所谓的“管办评”分离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过度行政化的局面。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答案只有一个——开放,去除封闭,去除教育界的内封闭!教育界的内封闭是教育界进步的最大障碍。有人说教育界是最保守的地方,我以为保守就是表现在封闭,教育界的自我封闭。而封闭的最主要表征就是人的封闭,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以下现象是天经地义的:学校教师应该是专业的,校长应该是专业的;而所谓的专业就是教师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就是来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职教师接受来自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教授的专业职后培训;校长来自于一线的优秀教师,校长接受来自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教授的专业培训;而且更其荒诞的是“既来之则安之”,凡是进入学校岗位的就一劳永逸地成为“一辈子的教师”,既然当了校长基本上就是终身的学校领导直到退休。

放眼看去,世界上没有哪一个职业是这样一种狭隘的专业,没有哪一种职业是这样一种永恒的封闭!所谓的专业化几乎等于是教育自我封闭最好的借口、最顺当的理由。

放眼看去,世界上有许多学校是全然开放的学校,以色列的军官可以担任校长,日本的职业经理可以担任校长,美国的工程师可以担任教师,英国的警官可以担任教师。唯有开放才能搞活,唯有开放才有生命力,唯有开放才有发展,这不只是经济界、社会各界发展的真理,同样也是教育界发展的真理!

教育多年的内循环导致教育的自我封闭,自我封闭一定带来教育的固步自封,一种内循环的教育改革永远走不出封闭的圆,当然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

有办法突破这种怪圈吗?答案是肯定的。且看下期分解。

【此文发表在《上海教育》2015-3A】


·上一篇文章:21个将在2020年从学校消失的东西
·下一篇文章: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gaokaoji.cn/news/jygd/1532815193861FH4G8EF81562H77AAA.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