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财产安全。校外培训课程一般周期长、费用高,虽然教育部门已经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个月费用的规定,但一些培训机构常常采取“买三赠三”等方式,忽悠家长一次性缴纳较高的费用;有的还诱导家长采取分期付款或者贷款等方式来支付,对贷款利率、风险提示等却刻意隐瞒,家长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套路贷”陷阱。若培训机构关门停业或者负责人跑路,消费者将面临既上不了课,又拿不回钱的处境,有的甚至还要继续还贷款。如,近年来韦博英语、巨石达阵、优胜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相继停业关门,深陷资金链危机,涉及消费者人数众多,损失金额较大。
(三)价格欺诈。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案例中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处以共计3650万元的顶格罚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价格欺诈,主要表现为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价。在虚构原价方面,如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案例中的邦德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2020双12‘邦德大促’”活动信息,标示“2节试听课+期末高分秘籍,原价430元,现价仅12元”。实际上,该套餐是全新体验活动,其所谓的“原价”此前从未销售过。在虚假优惠折价方面,如卓越教育在其官网选课中心页面以划线价2600元、划线价5250元分别作为数学培训班1和数学培训班3的被比较价格。然而,这两门课程的实际售价仅为1元,所谓的划线价并非真实、有据。
(四)虚假宣传。虚假宣传也是备受消费者诟病、引发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夸大宣传培训效果或成绩、夸大宣传师资力量、夸大培训机构资质或者实力、虚假用户好评等方面。如,市场监管部门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的执法中发现,蓝天宣传其121人的教研团队“超过85%的老师来自985、211大学”,事实上毕业于985或者211大学的老师仅有18人,占比不到15%;新东方“名师风采”栏103名教师中,76名教师的实际教龄与宣传不符,虚假宣传比例达到73.8%。又如,2020年8月5日,刘先生来到河南省开封市消费者协会投诉开封市某培训机构。刘先生称其为让孩子报了该培训机构的辅导班,一共缴费19800元,当时该培训机构负责人亲口保证能让孩子提高百十分,过中招建档线没问题,而且还会超出几十分。可中招考试后,刘先生的孩子离建档线还差几十分,与当初承诺相差太远。
(五)缺乏资质。按照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才能开展培训,从事语数英物化生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但实践中,培训机构证照不齐或者任课教师缺乏资质等问题大量存在。教育部等4部门2018年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有关通报显示,截至5月在摸排到的近13万所校外培训机构中,证照不齐的占到六成以上。缺乏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往往存在师资队伍不稳、教学水平较差等情况,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引发消费者不满。如,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周先生2021年6月到市消委会投诉,称给孩子报了一家培训机构的辅导班,费用为21384元。后来,经过几次课程学习后,周先生发现培训老师并非该机构正式聘用的全职教师,而是临时调配的,老师的资质也存在问题,且服务质量很差,导致孩子上课时间总是调整,不稳定,影响孩子学习效果。
(六)焦虑营销。当前,从公交车站、楼宇电梯等实体场所,到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都充斥着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洗脑式”宣传,可谓是铺天盖地。“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等广告语,引发广大家长焦虑,觉得不给孩子报班,就是在虚度时光、浪费光阴,即便孩子平时成绩很优秀,也会担心被其他报了班的孩子赶超。因此,要么抱着勤能补拙的态度,要么抱着多多益善的心思,争先恐后为孩子报课,生怕慢人一步。据媒体报道,有家长无奈表示:“各种帮助解题的软件,让孩子遇到困难不是首先去独立思考,而是立刻拿起手机寻求软件帮助”“自从上了在线辅导班的课程,孩子的视力直线下降”“身边同学同事都在报辅导班,只能随波逐流,关系到孩子的成绩,谁也不敢落后。”
·上一篇文章:在线教育最后一个暑假?“双减”风暴将至,校外培训面临大洗牌
·下一篇文章:迪士尼传奇人物再度出山!他曾想竞选美国总统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gaokaoji.cn/news/hot/2178153910HIKKKBBIAAF7GCIH0GC5.htm